赤子之心映党情,桃李春风扬万里——记退休老教师潘庆年教授
青年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适逢改革开放第一声春雷——恢复高考。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数学教师,后奔赴日本京都大学访问求学。24岁投身高校教坛,耕耘四十载。
他是潘庆年,惠州学院关工委副主任,数学与统计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广东省教学名师,学校首届师德模范。
见我们来,他露出了俊朗的笑容。一席白衬衫,手上佩戴古典手表,年过六旬而身姿挺拔,气质儒雅,一股学者风范气息瞬间扑面而来。
风生劲草,烈焰浴火炼真金。1977年金秋,正值农忙时刻,作为生产队队长奋战在秋收一线的潘庆年接到一封来信。信是高中老师托人捎来的。信里,老师告知潘庆年国家开始恢复高考,叮嘱他抓住机遇。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选择数学可能是偶然,可你一旦入了门,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对待它。初中时期的潘庆年就与数学结下了缘分。初中时期,他当上了学习委员,帮助老师整理资料。当时还没有数字印刷,是用一套“钢板蜡纸”。他边刻录边在其中找寻数学题来做。“做到没有题目做”是潘庆年最坚实的回应。厚重的《吉米多维奇》习题集,高难度的飞歌金格尔茨《微积分学》教程,潘庆年与同学们相互传阅,以蜡烛照明,与日月相伴,如劲草不惧艰难,如饥似渴地学习。他谈及欧几里德曾说过的一句话:“几何学中没有帝王之路”。学习就是要下苦功夫,下笨功夫。群山终有回响,潘庆年在大学期间克勤业广,品学兼优,毕业后积极响应号召,服从组织安排,留校投身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年,在三尺讲台奉献了宝贵青春。
情怀筑梦,求学归来一苇以航。1995年,潘庆年开启了赴日本京都大学访学之旅。他深知访问学者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倍感珍惜。期间,他潜心数学领域研究学习,掌握前沿知识,感受学术氛围。命运始终与国家相连,访问学者经历印刻着时代的烙印。想到那段在异国他乡学习的经历,潘庆年深情地讲到,“到了国外学习你就知道肯定要爱国,国家要是不强大,你就一定要受到人家欺负的。当时在日本,同样的岗位,待遇却不同,给美国人三十万,给中国人十八万,在大学都有这种歧视现象。一定要祖国强大!你看,现在就不会了”。访学结束,潘庆年回来了,带着清新的泥土和呼吸,带着先进的科研思想和学术成果,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把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化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坚守,他致力于数学学科建设,以满腔热情投身于立德树人伟大事业。
呕心治教,师韵若兰吐芬芳。“上货真价实的课,上学生满意的课”是潘教授教学过程的始终追求。他坚持教书育人,以一名老党员、老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航人,激励青年学生向学成才。惠州学院教务处陈益智处长是潘教授的一名学生,他曾谈及自己正是受潘庆年老师的影响和帮助走上代数教学研究道路,感谢潘教授多年来的关心和鼓励。执教数十载的授课过程中,潘教授“完全脱稿,深入浅出,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用生动详实的课堂演绎,带领学生领略数学之美”。他亲切地把学生比喻为天使,关心学生学习生活,为学子排忧解难。学高为师授学问,身正为范铸师魂。我们深深感受到平凡岗位上的一名老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坚守。
赤心昭国,不褪成色煜生辉。退休后的潘教授仍心系学校,他担任学校关工委副主任和教学督导组组长。他关心青年师生的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鼓励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既要成为教学能手、科研强手,也要成为师德标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为学院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一生桃李春风无怨无悔。
提到新时代青年,潘教授勉励我们青年一代要努力要奋发。他说:“你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一寸光阴一寸金,到我们现在,已经不值一寸金了,而你们青年时期,是一寸光阴一尺金。我们数学人,喜欢探寻数学中的不变量,而奋斗,正是其中的不变量。傅雷家书讲得好,人生道路很长,紧要关头就几步,我们要牢牢把握机遇,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最后,他倾情分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与我们共勉。
潘教授的话语句句入心,声声融情。当潘老满怀深情地述说对国家发展、学科建设和莘莘学子的殷切期盼时,我们一次又一次被他的深情所打动,更为他身上散发的光和热所震撼。无论是讲台授业、潜心科研还是真情寄语,无不凝聚着潘教授心系国家教育发展、情牵人才培养的孺子之情。
潘庆年教授的故事就是党百年风雨来一位位前仆后继、默默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一生的前辈们的缩影。平凡出伟大,点滴放光华。正是有如潘庆年这样的一位位平凡人犹如老树盘根般深深地扎根和坚守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坚定不移地跟随着党的步伐,以赤子之心般的真诚,以潜心钻研成就的专业水平,以艰苦奋斗的品质,以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一代代新青年的精神标杆,为当代青年树立了不忘初心、上下求索的典范,更激励着我辈年轻人接续传承,创造出更辉煌的未来!